□秦文刚
据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日前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:“双减”政策出台一年来,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明显缓解,校外培训经济负担明显下降,有88.2%的学生不再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。然而,随着“双减” 初步见效,孩子增多的空闲时间如何安排,又成为很多父母焦虑的源头。在笔者的“朋友圈”里,为此感到困惑的家长也不少。
早有专家指出,“双减”既是“减法”也是“加法”,“减负”的同时也要提质增效。一年来,“双减”这道题,教育系统做得很努力。比如,万盛经开区组织20余次专题研讨精选作业类型,开展“5+2”“1+N”课后延时服务等,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,满足学生学习与个性发展的需求,受到学生和家长广泛欢迎。
可是,不管教育部门怎样努力,父母永远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。“双减”之后,孩子的空闲时间增多了,更加考验家长对空闲时间的使用智慧。
事实上,对于父母应该怎样履行家庭教育责任,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第十七条,明确指出了方式方法:发挥父母共同的作用,在实践中探索,在生活中育人,做到亲自养育、严慈相济,言传身教、平等交流,尊重差异、共同成长。笔者认为,法规条文虽多,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父母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,要自觉地学习家庭教育理念、知识和方法,多用一点时间,多花一些心思,培养孩子前进的内在驱动力,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,帮助孩子成为有益于社会、有益于他人的有用之才。
毋庸讳言,家长的焦虑、困惑,与人们对高水平的教育回报的期待,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还不足密切相关。可以预见,随着国家将职业教育摆上更重要的地位,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,获得更加丰厚的教育回报的前景,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送孩子上职高、学技术,作为人生的主动选择。
但无论如何,面对“双减”所带来的教育变革,家长绝不能当甩手掌柜,必须担当起更重要的责任,发挥好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。